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轉變是帝制的結束。這項改變使得中國政治、社會、經濟、文化與思想產生複雜的現象。其中,辛亥革命後的一群人物——清遺民,他們的政治認同和態度格外值得關注,是選擇舊體制、抗拒新時代新思潮的代表。這些人包括有晚清變法派的康有為、發動復辟事件的張勳、以行事「怪異」而聞名的辜鴻銘、翻譯西洋文學的林紓、影響現代中國史學的羅振玉和王國維、詞學家朱祖謀和鄭文焯,以及成為「滿洲國」總理的鄭孝胥。
本書透過遺民在民國後的活動和儀式、個人╱集體的著作書寫、政治主張和思想,還有輿論角度下檢視的形象及其變化,探討他們的行為與動機。作者希望理解近代中國自傳統邁入現代後,如何從王朝專制邁向民族國家的歷程,還有內在變化的動力。
目次
緒論
異鄉偏聚故人多:活動範圍
前言
京津
青島
上海
廣東及港澳
其他海內外各處
小結
出或處:政治抉擇及其象徵性儀式
前言
易代之際的生計與政治選擇
衣著、曆法、髮辮等認同行為
奉安、萬壽祝嘏等政治性儀式
主張帝制與復辟
小結
文化政治:書寫中的自我認同
前言
《清史稿》和王朝的最後記憶
《元廣東遺民錄》透露的反種族觀
《碑傳集三編》的纂輯
其他幾種表達認同的書寫
小結
重建社會秩序:政治與文化的議論
前言
「五代式民國」下道德的焦慮
讀經書以明人倫
尊孔及立國教的構想
「共和」之辨
小結
「國故」與「遺老」:學術的挑戰及去神聖化
前言
亡清遺臭在人間
典範轉移與史學中立
「敝屣一切,還我自由」
小結
身體終結與記憶的開始:以王國維之死為例
前言
「殉清」
公共輿論
「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
小結
王道樂土:情感的抵制和參與「滿洲國」
前言
來自赤化之憂患
國家和朝廷的兩難
鄭孝胥的轉向和建立烏托邦
「王道」思想及其批評
小結
結論:追尋「現代」中國
清遺民基本資料表
徵引書目
圖表目次
圖1-1 梁鼎芬於崇陵種樹的照片
圖1-2 沈曾植贈予西本省三之「太平人語」題字
圖1-3 癸卯、甲辰科同人敘於香港學海書樓
圖2-1 鄭孝胥題書的「鳳祥號」大字宣傳品
圖2-2 繫有髮辮的錢振鍠為人鬻書賑災
圖2-3 《申報》刊載章梫鬻書啟事
圖2-4 康有為與家屬、親戚及門人合影
圖2-5 隆裕太后奉移時沿途觀看者之擁擠情形
圖2-6 梁鼎芬致陳寶琛手札
圖3-1 汪兆鏞致□柔仲信函
圖4-1 《孔教會雜誌》封面
圖5-1 修正清室優待條件原稿
圖5-2 李煜瀛題「故宮博物院」之匾額
圖6-1 王國維遺囑
圖6-2 清華國學院的同學徵求輓聯哀詞信函
表6-1 《順天時報》兩篇王國維報導的比較
圖7-1 建設「王道樂土」
圖7-2 冷口長城斷面的「王道大滿洲國」字樣
圖7-3 《孔學會會刊》中填字徵答來進行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