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書影偵探的誕生/辜振豐
 

閱畢李志銘《裝幀台灣》後,腦海中湧現一幕幕影像,似乎是回憶自己的成長過程,畢竟書中呈現的書影,大多是我非常熟悉的圖像。有趣的是,對我而言,書影背後的這些課外讀物卻是「毒草」,因為大學聯考期間,沉迷其中,遠離教科書,才多次落榜!但個人榮辱,無關緊要,因為這些讀物乃是文化進程中所呈現的「香花」——不斷飄出陳香的花朵。

從內容來看,作者彷彿找到一把金鑰,開啟時光隧道後,舊香陣陣襲來,恍惚之餘,功力更是立馬大增。面對上下左右的書寶,一一挖掘,其心態可謂浪漫,但研究精神卻一絲不苟,目的就是要揭露歷史的真相。如果將作者冠以「書影偵探」的封號,則一點也不為過。

記得才在不久前給志銘《裝幀時代》序文的結尾留下一段話於附記:「截稿前方知此書將先以八位裝幀家為主軸來談台灣書籍裝幀,而論述台灣書籍裝幀史的多篇專文則另俟他日成書。」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歷史並非大歷史,而是微觀歷史。綜觀西方的歷史書寫,二戰之後起了大變化,法國歷史學家阿希耶 ( Philippe Aries ) 推出《兒童的世紀》( L'Enfant et la vie familiale sous l'AncienRegime ),內容從兒童的角度書寫歷史,而傅柯更以狂氣的觀點撰述歷史,這一來,歷史變得更加生動有趣。顯然,志銘的書寫範疇無疑是屬於這種類型。從小我們都浸淫在「成王敗寇」的正統歷史之中,激情之餘,難免陷入政治的漩渦中而忽略文化的魅力。看待文化不必「去蕪存菁」,倒可以「菁蕪兼容」,畢竟台灣的特色,就是善於吸收各種不同的文化。

台灣早期的書封設計,要是以當代的視覺標準來看,一定不及格,如書名跟作者名字的組合十分突兀,而字體大小也不成比例。但有趣的是,這些書封的圖像,古意盎然,不管是插畫、木刻都是出自專業畫家,固然談不上設計,卻形塑台灣特有的地靈。誠如作者強調,早年從事書籍封面繪製的畫家前輩如石川欽一郎、林玉山、郭柏川等來說,除了精確描摹自然山水,同時著意於某種人文形象,從而化為具有地方感的人文地景。

這些畫家早年接受日本教育,這跟日本的「明治維新」息息相關,也因此間接吸納歐美文化藝術的特色。作者指出,「彼時恰逢世紀之交的百年間,最先首開風氣的英國美術工藝運動不啻掀起了日後一連串全球改革浪潮——包括德國包浩斯學校、法國新藝術、日本民藝運動,甚至隨著歐美日本的設計專家的到訪與開課。同時更為一九四○年代僻處海角一隅的島嶼台灣帶來設計啟蒙。」經過時間的推移,這種文化的洗禮漸漸開花結果。例如,善於寫詩、作畫、設計的王白淵不但自費出版,甚至為自己的作品裝幀設計,其風格十足的現代感,即使以當代的視角而言,依然洋溢著前衛色彩。

談到製作書籍,日籍作家西川滿確是箇中翹楚,他畢生在台灣設計裝訂了三百多冊絕代珍本。日本早在摩登時期就孕育這種傳統。臼田捷治在《裝幀列傳》指出,一九二○年代,日本作家開始為自己作品設計書封,如萩原溯太郎和室生犀星。萩原溯太郎指出,「最優質的裝幀者,就是最了解書中內容的人,而這人就是作者本人也。」記得《挪威的森林》首刷是以上下兩冊精裝本上市,分別飾以綠紅兩種底色,十分搶眼。有趣的是,這套小說就是作者村上春樹以極簡風格設計的書封。看來,他的品味還不俗。而村上龍無獨有偶,當時就讀於武藏野美術大學基礎設計系時,便推出《接近無限透明的藍》,並親自擔任裝幀設計。以風格而論,這張書封頗能將麻藥中毒的幻覺呈現出來。

日本出版界面對裝幀設計,不管是透過書籍或雜誌,推廣之心,總是不遺餘力。一九九○年代以來,一些裝幀名家相繼出書,理所當然,他們便擔任裝幀設計的重責大任。例如,菊地信義《裝幀談義》和杉浦康平《疾風迅雷》,前者以極簡風格見長,後者則重視眾聲喧譁。至於論述裝幀的著作也受到出版社的青睞,如臼田捷治《裝幀時代》和西野嘉章《裝釘考》。值得一提的是,臼田捷治更出版杉浦的傳記《杉浦康平》,而此書則由菊地信義操刀,其特色乃呈現「外冷內熱」的趣味。至於裝幀名家松田行正的作品可謂「滿坑滿谷」,但在設計過程一點也不馬虎,每本書都當成藝術品來製作!他也身兼學者和出版社社長,不但經營有方,而且精力旺盛,每年設計一百多本書!顯然,日本的做法值得借鏡,或許將來有機會的話,志銘也可以為台灣的裝幀名家立傳,再度開創另一種書寫風格。

台灣的作者介入書封設計,也不落人後,例如作者談到詩人羅智成的詩集就是由他本人親自設計。至於簡媜和陳義芝開設大雁出版社,也是作者有所參與,甚至使用鯉紋雲龍紙、山茶紙。如今出版社雖然結束營業,但她塑造的造本傳統,讓人十分敬佩。

二十年前,我也做過出版,記得推出蔡源煌老師的《世界名著英文淺讀》,書封的圖片和字體都是由作者負責挑選,而書中內文抽出一頁作為封底,也出自他的慧眼。到了九○年代,出身於廣告公司的許舜英開始在報章雜誌撰稿,後來這些文章集結成書,名為《大量流出》。從書封設計、版面編排、用紙來看,都可以發現她心儀的解構主義躍然紙上。今年她推出《購物日記》、《古著文本》乃是邀請大陸名家陸智昌設計,其極簡風格的運用,可想而知,一定是經過她的點頭同意。顯然,作者的堅持便會成就自我的風格,像作家舒國治親自挑選老式字體,即使簡體版上市前,也依然親自監督設計。

論及字體,其重要性在書封、海報設計絕對不可小看,也因此作者另闢一章大談倉頡形體。十幾年前,個人電腦大行其道,設計師開始運用電腦設計,但僵化的字體一直盤踞版面,整個美感乃大打折扣。老時代的書籍封面跟電影海報,其字體充滿個人風格,即使學徒出身的看板素人畫家所呈現的字體也是可圈可點。此外,國府遷台帶來不少書法家,例如于右任為鄧文儀《台灣遊記》題字,而台靜農為《中外文學》展現書法之美,都幫書封畫龍點睛。也難怪作者要緬懷過去那段手工時代,「……台灣書刊的封面文字均由人工一筆一畫慢慢描繪成底稿。繪製者必須耗費大量時間精力於如今看來再簡單不過的字體色塊塗繪工作上,像勞作黑手一樣周旋於噴膠、筆刀、針筆、描圖紙、色票、演色表及綠方格設計稿紙之間。」

這幾年台灣年輕設計師開始重視以電腦製作美術字,成果慢慢浮現。就這點而言,日本的成就十分可觀,很多字體設計公司和工房,對於創造新字體一直默默耕耘,至於電腦美術字比賽更是經常舉辦,以鼓勵莘莘學子繼續投入。他們未必沉迷於中文古書法,而是以解構的精神將漢字現代化,例如「競」字拆成兩半,變身成兩個運動員的身體比賽跑步!除了投入精神埋首於漢字之外,對於西方字體的研發也同樣重視。例如,小林章本來在日本字體公司工作,但後來為了研發老外字體,乃前往英國深造,畢業後更受聘於德國字體公司。目前,他推出《歐文書體》(上、下)已經成為日本人研究外國字體不可或缺的經典之作。

綜觀此書,作者頗能掌握書封設計的歷史變化。他指出,五月畫會的劉國松開始設計書封,乃宣告台灣書封設計的濫觴。顯然,五月畫會對於書封設計也頗有貢獻,像另一會員郭豫倫的畫作就常常出現在林文月作品的書封上,仔細探究,原來他就是林教授的先生。至於作者論及設計的六種顏色——紅、黑、藍、綠、黃、白——也頗有參考的價值。顏色的符號意義往往受制於文化和時代的變遷。例如,青、紅、黃、白、黑就跟木、火、土、金、水的五行相配合,甚至跟身體五臟(心、肝、脾、肺、腎)相呼應。以中醫而言,白色的杏仁就是補肺,而黑色的熟地黃則是補腎。以政治而言,黃色乃是帝王的本色。在時尚設計,顏色也會解放傳統的意義,例如日本設計師川久保玲在一九八○年代推出的黑服,開始從喪禮中解放出來,這一來,黑色逐漸成為時尚色。作者談到的紅色在戒嚴時代當然是禁忌,這從俄國前衛主義的革命海報就可以看出意義。紅色象徵工農兵的無產階級革命,對於統治者來說,難免浮想挫敗的慘痛回憶,下令查禁,在所難免。

二十年前,我曾經以手工設計書封,雖然只是玩票性質,但稍稍可以體會作者的心意。當時,設計書封的時代,是介於手工和個人電腦的過渡期,因為已經有照像打字公司出現。換言之,書封字體可以用電腦字代替,但整個過程依舊要運用描圖紙、針筆來完稿。回憶過去,同時回想志銘的《裝幀時代》加上閱讀《裝幀台灣》,腦中終於建構一部完整的台灣書籍裝幀史。也因此,愛書狂、淘書人、設計師,以及各行各業的朋友,《裝幀台灣》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