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清明上河圖」有眾多仿本,而收藏最多「清明上河圖」的國家竟是日本。日本人對這幅名畫的癡狂,並不亞於兩岸,朝日新聞記者野島剛為此寫下「謎樣的清明上河圖」,中文版由聯經出版社出版。
野島剛為了撰寫本書,他追尋清明上河圖千年來「流浪」的足跡,先後赴開封、北京、瀋陽、香港等地。
台北故宮擁有的「清明上河圖」,是清代宮廷畫家合繪的「清院本」,原作者張擇端的真跡則藏於北京故宮。真跡於辛亥革命後,由溥儀弟弟溥傑帶出宮,一九五○年由東北研究員楊仁愷「發現」。
楊仁愷的「慧眼」卻開啟了兩岸的名畫大戰。野島剛指出,一九五一年,甲骨文專家董作賓在台灣和美國的雜誌撰文指出,住在芝加哥的孟義收藏的「元府秘(元朝倉庫)」清明上河圖,才是真跡。中國大陸文物鑑定專家徐邦達、國學大學鄭振鐸先後提出論文回擊。
一九七○年代,文革告一段落,「清明上河圖」真跡藏在北京故宮的事實已無可動搖。野島剛卻發現,一九八四年,台北故宮玉器專家那志良在「故宮文物月刊」中,稱清明上河圖眾多版本中,「清院本」最具盛名;該圖是風俗畫,重視的是用藝術手法描繪時代,是不是真跡並不重要。
野島剛表示,在這場「國寶大戰」中,鄭振鐸、那志良都不是書畫專家,兩岸請他們擔任論戰大將,看重的是知名度。對兩岸領導者來說,清明上河圖代表的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擁有者即是「得到正統」。北京故宮首次讓清明上河圖真跡「境外借展」,是在香港主權回歸十周年時,清明上河圖再次成為代表「正統」的政治圖騰。
            
        
	   
    
    
    	
    	
         
            
                | 
                    
                                 
                                
                                
                                 台灣總是跳脫我們的預測,讓我們看得頭暈目眩。
這種巨大流動所… 
                                
                    
                                 
                                
                                
                                二十一世紀新台灣電影現象!
你能在一分鐘內說出十部近三年上映… 
                                
                    
                                 
                                
                                
                                日本帝國最後的軍人,竟然是台灣現代國防的起點?
繼《兩個故宮… 
                                
                    
                 | 
            
             
                | 
                    共5筆 
                    最前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頁
                     
                    Go
                     
                    /共2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