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和亞洲人存在著思想差異,是當今的共識,但因為交通和溝通工具的發達,全球性的知識和思考模式,讓許多人認為東西方之間的差距應該已經漸漸消失。介紹並理解東西方思考上的不同,進而繪製出東西方的思維地圖,是作者尼茲彼所想在本書嘗試的目標。
本書出版後,立即成為討論東西方人思考方式基礎的最新指標。當前各國都在積極培養具世界性的前瞻領導人才,不管是從事文化研究、國際關係、乃至跨國企業,這本不可或缺的必備參考書,讓我們足以站在一窺世界的高度。以了解東西方文化及思維的差異,來養成更寬廣的思想疆域。到頭來,孔子和亞里斯多德不過只隔著一個波斯灣。
‧適合引領世界發展、解決國際問題的,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
‧台灣若要再起,需要知己知彼,立足一窺世界的高度。
‧約翰‧尼茲彼為我們繪製出東西方思維的地圖。
本書特色:
在本書提出的主要問題包括:
◎為什麼古中國人對於數學代數及算數發展精進,但是幾何學方面,相較於希臘時期的認知如歐基理得就沒有相當的認識?
◎為什麼東亞人對於把物體從環境中抽離有這麼大的困難?
◎為什麼西方嬰兒學習名詞較動詞快速,但是對於亞洲人則正好相反?
◎這些隱喻涵義對於未來國際政治發展有什麼影響?這些理論能夠支持Francis Fukuyama所提出「歷史終結論」嗎?還是航亭頓的「文明衝突」說法?
國際推薦:
《思維的疆域》可能已經引發了科學、心理及社會學的最新戰線。
——《出版人週報》(the Publishers Weekly)
對於眾多普世主義(universalism)的信仰者,尼茲彼以研究直接挑戰世界只有一種思考原則的迷思。
——《費城詢問報》(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一本用研究結果織就而成的重要學說,推翻大部分認知學家(Cognitive Scientist)對世界思考方式只有「唯一」的論調。
——霍華德.嘉納(Howard Gardner)
《Changing Minds: 改變想法的藝術》作者、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認知學家
在十多年前,無法達到如此精闢、廣泛的研究,而今天文化認知上的差距,在這個劃時代的研究中証實。研究結果震驚普世論者,也讓文化論者(Culturalist)找到支撐點,無論如何,這些結果讓所有對人類認知有興趣的人都有很大的收穫。
——北山忍 日本京都大學教授
目 次
作者中文版序
導讀/劉世南
序論
第一章:西方的「三段論法」與東方的「道」:古希臘與古中國的哲學、科學及社會
古希臘人與個人意志
中國傳統與和諧
本質或稍縱即逝?
矛盾或關聯?
第二章:心智的社會起源:經濟學、社會習俗和思維
自我平衡的社會認知體系
起源理論的近代支持
「思維」在現代社會中的意涵
第三章:共生與獨存:現代東西方的社會生活及自我意識
非西方式的自我概念
獨立自主與相互依存
觀點的變異
撒嬌(Awase)與積極(Erabi)
第四章:「眼觀四面」還是「直盯目標」?:展望世界
整體論對分析論
知覺這世界
掌控世界
穩定或變化?
第五章:「人性本惡」還是「與惡人交」?:東西方的因果歸因和因果模型
因果歸因在東方與西方
避免基本歸因錯誤
建立因果模型
避免後見之明
第六章:是「動詞」還是「名詞」形成世界?:範疇與規則對關係與相似性
現代思維中的分類及關係
在充滿物體或關係的世界中成長
個性、穩定性及範疇
是語言的作用嗎?
第七章:「那合邏輯嗎?」還是「你說的也有道理」?:邏輯與非矛盾原則;辯證法與中庸之道
邏輯對經驗
「若非……就是」對「既是……也是」
胡扯、情感和數學
第八章:若是思維的原則不能放諸四海皆同?:對心理學、哲學、教育和日常生活的啟示
東西方思維之不同,要緊嗎?
人們應該如何思考?
教學及測驗
結語:「心理學的窮盡」或是「心智的衝突」:差異萬歲
西化?
繼續分歧?
融合?
參考書目